在知乎上曾有这样一个直击人心的提问:“穷可以让人卑微到什么地步?” 浏览那些密密麻麻的回答,字里行间满是生活的无奈与心酸。有人回忆在学校食堂,趁人不注意吃别人剩下的饭菜,只为了省下那一点饭钱;有人提及去旧衣回收桶里翻找旧衣服,在众人异样的目光中,红着脸挑选能蔽体的衣物 。还有人讲述自己拿单位发的白线手套,一针一线拆成线来织毛衣,只为了能省下买毛线的钱;更有人为了凑够下学期的学费,低声下气地求遍所有亲戚,却依旧四处碰壁。
每一个回答,都是生活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记,那些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下的尊严,那些被贫穷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刻,都让我们看到了生活最残酷的一面。
当我们沉浸在这些令人心酸的故事中时,再去翻开老舍先生的《月牙儿》,会发现书中所描绘的贫穷,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成为了一种直击灵魂的感悟。小说里的主人公,就像是那些在贫穷中苦苦挣扎的人们的缩影,在命运的漩涡中,被贫穷的洪流无情地裹挟着,难以挣脱。
展开剩余89%《月牙儿》故事梗概
老舍,这位被誉为 “人民艺术家” 的文学巨匠,以其独特的京味文学风格,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画卷 。而《月牙儿》,这部创作于 1935 年的中篇小说,更是他深入刻画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经典之作。它宛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那个黑暗时代的残酷与不公,将贫穷对人性的压迫和扭曲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故事以第一人称 “我” 展开,“我” 出生在一个城市贫民家庭,自幼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在 “我” 七岁那年,家中唯一的顶梁柱 —— 父亲,因病离世,这如同一颗巨石,狠狠地砸进了原本就平静的生活湖面,掀起了惊涛骇浪,母女俩的生活瞬间陷入了绝境。母亲每日起早贪黑,拼命地给别人洗衣服、洗袜子,试图用自己的双手撑起这个摇摇欲坠的家。然而,微薄的收入在生活的重压面前,不过是杯水车薪,母女俩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
为了维持生计,家中稍微值钱一点的东西都被母亲拿去当铺换钱。从一开始的棉衣,到后来的镜子,再到母亲最后的陪嫁银饰,每一次典当,都是对生活希望的一次削减,母女俩的生活也变得愈发艰难。在那个女性地位低下、就业机会极少的旧社会,母亲为了能让 “我” 活下去,为了给 “我” 一个未来,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 改嫁。改嫁后的日子,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至少母女俩能吃上饱饭,“我” 也得以进入学校读书。继父的出现,让这个家暂时有了温暖的气息,“我” 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安稳的生活,在学校里努力学习,成绩优异,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轻易放过这对母女。好景不长,继父突然不辞而别,这个家再次陷入了黑暗之中。母亲深知,靠自己做苦工根本无法维持生计,为了让 “我” 能够继续读书,为了能让我们活下去,她再次做出了一个痛苦的抉择 —— 成为暗娼。母亲开始打扮得花枝招展,站在家门口招揽客人,用自己的身体换取微薄的收入。这一切,“我” 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作为一个接受过教育的年轻女孩,“我” 无法理解母亲的行为,更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愤怒与羞耻充斥着 “我” 的内心,“我” 选择了离家出走,决定独自去面对生活的风雨。
离开家后的 “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生活的残酷。为了生存,“我” 四处寻找工作,可一个年轻女孩,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又能找到什么好工作呢?“我” 做过女招待,每天从早到晚忙碌,递毛巾、递茶,累得筋疲力尽,却只能勉强维持温饱。而老板对 “我” 的要求,不仅仅是干活勤快,更希望 “我” 能用色相去招揽客人,这让 “我” 感到无比屈辱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后,“我” 逐渐意识到,在这个残酷的社会里,生存是如此艰难,为了活下去,“我” 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走上了和母亲一样的道路,成为了一名暗娼。
在混乱的生活中,“我” 不幸染上了疾病,身体和心灵都遭受着巨大的折磨。此时的 “我”,心中唯一的渴望就是能见到母亲,得到她的安慰和温暖。当母女俩再次相见时,“我” 发现母亲已经被生活折磨得不成人形,她又一次被男人抛弃,如今只能依靠 “我” 来养老。曾经那个为了 “我” 不惜一切的母亲,如今却变得如此苍老和无助,而 “我” 也在生活的重压下,变得粗俗和唯利是图,曾经的纯真和善良早已消失殆尽。
最终,“我” 因为从事暗娼生意被抓进了感化院,又因不服从管理被关进监狱。在狱中,“我” 望着窗外那弯弯的月牙儿,回忆着自己悲惨的一生,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奈。月牙儿,这个贯穿了 “我” 整个生命的象征,见证了 “我” 的苦难与挣扎,它就像 “我” 的命运一样,残缺而黯淡,在黑暗的夜空中孤独地闪烁着,却无法照亮 “我” 前行的道路。
贫穷下尊严的崩塌
(一)为温饱舍弃尊严
在《月牙儿》中,母亲的经历便是尊严在贫穷面前崩塌的生动写照。父亲离世后,母亲独自扛起家庭的重担,她每日辛苦地为别人洗衣服,那刺鼻的臭袜子味熏得她吃不下饭,双手也因长时间浸泡在冷水中,长满了粗糙的老茧 ,可即便如此,换来的微薄收入也难以维持母女俩最基本的生活。家里能当的东西都被拿去当铺换钱,从生活必需品到母亲珍贵的陪嫁,每一次典当都是对生活希望的消磨。
为了让女儿能吃饱饭,能继续上学,母亲在无奈之下选择了改嫁。在那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时代,改嫁对于一个女人来说,需要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和舆论指责,但为了生存,母亲只能将尊严深埋心底 。然而,命运并没有眷顾这对母女,继父的突然离去,让她们再次陷入了绝境。此时,母亲彻底明白,靠自己的辛勤劳作根本无法改变贫穷的现状,为了能让女儿活下去,为了给女儿一个未来,她做出了一个更加艰难的决定 —— 成为暗娼。
母亲开始打扮得花枝招展,站在家门口招揽客人,用自己的身体换取微薄的收入。在贫穷的压迫下,母亲的尊严被饥饿一点点碾碎,她不再是那个为了尊严而坚守的女人,而是一个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的母亲。她的每一次妥协,都是对生活的无奈投降,也是对尊严的彻底放弃。正如小说中所写:“妈妈的心是狠的,可是钱更狠。妈妈爱我,假若我能帮助她,她必定爱我更深。” 这深刻地体现了在贫穷面前,母亲为了女儿,为了生存,不得不舍弃尊严的无奈与悲哀。
(二)希望破灭后的堕落
主人公的经历同样令人唏嘘。她努力学习,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可毕业后却四处碰壁,找不到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她尝试过做女招待,本以为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换取生活的保障,却没想到老板对她的要求不仅仅是干活勤快,更希望她能用色相去招揽客人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女性的就业机会本就少之又少,而像她这样没有背景和权势的年轻女孩,想要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每一次被拒绝,每一次遭受侮辱,都是对她尊严的践踏,也是对她希望的打击。
在感情上,她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她曾以为遇到了真爱,与校长的侄子陷入了热恋,对方的温柔和关怀让她感受到了温暖,也让她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然而,当对方的妻子找上门时,她才如梦初醒,原来自己不过是被欺骗的对象,所谓的爱情不过是一场虚幻的梦。这一打击让她彻底对爱情失去了信心,也让她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在生活的重重打击下,她逐渐意识到,在这个残酷的社会里,尊严并不能当饭吃,为了生存,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坚持,选择了和母亲一样的道路,成为了一名暗娼。她开始涂脂抹粉,用自己的身体去换取金钱,曾经那个纯真善良、充满理想的女孩,在贫穷和苦难的折磨下,变得粗俗和唯利是图,她的尊严和理想在现实面前支离破碎,消失得无影无踪 。她的堕落,是对社会的绝望,也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接受。
穷过之人的深刻共鸣
(一)亲身经历与书中的重合
曾经,我也有过一段被贫穷笼罩的日子。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为了省下房租,我在城市的边缘租了一间狭小的地下室。地下室阴暗潮湿,墙壁上布满了斑驳的水渍,霉味弥漫在每一寸空气里。
白天,阳光透过那小小的窗户,只能洒下微弱的光芒,仿佛永远也照不亮这个昏暗的角落;夜晚,蚊虫肆意飞舞,嗡嗡的叫声在耳边萦绕,让人难以入眠 。为了节省开支,我每天的饭菜都极其简单,常常是一碗泡面或者几个馒头就打发了一天。
有时候,为了能多省一点钱,我甚至会去菜市场快要收摊的时候,购买那些被挑剩下的、价格低廉的蔬菜。看着别人满载而归,挑选着新鲜的食材,而我只能在角落里默默翻找着那些便宜的、甚至有些不新鲜的蔬菜,心里的滋味真的难以言表。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我也四处碰壁,屡屡遭受打击。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很多公司都将我拒之门外。为了能找到一份工作,我每天早早地出门,带着精心准备的简历,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参加各种招聘会和面试。有时候,为了赶去面试,我舍不得花钱坐地铁,只能步行很长的距离,累得双腿发软。然而,即便如此努力,我还是常常失望而归。那种被拒绝的滋味,就像一把把尖锐的刀,刺痛着我的心,让我对未来感到无比迷茫。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心中充满了无助和绝望。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梦想,那些在校园里充满激情和憧憬的日子,仿佛已经变得那么遥远。我不明白,为什么生活对我如此残酷,为什么我要承受这么多的苦难。那种被贫穷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让我刻骨铭心,也让我对生活的无奈有了更深的体会。
(二)对生活无奈的共感
穷过的人,对生活的无奈有着最深刻的体会。就像《月牙儿》中的主人公,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无论她如何努力,都无法摆脱贫穷的枷锁。她想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可现实却一次次地将她的希望击碎。她做过女招待,每天累死累活,却只能得到微薄的收入,还要忍受老板的刁难和客人的侮辱 。她渴望爱情,希望能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人,可却一次次地被欺骗,被伤害。在生活的重压下,她最终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尊严和理想,选择了一条她曾经无比厌恶的道路。
#百度带货春令营#这种无奈,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是对命运的屈服。穷过的人知道,在生活的面前,有时候我们真的很渺小,很脆弱,我们的努力和坚持,在强大的现实面前,往往显得微不足道。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去做一些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们曾经的梦想和憧憬,在贫穷的消磨下,渐渐变得模糊,直至消失不见。
发布于:陕西省